自动控制原理(下)

morimori0401 Lv2

第七章:非线性系统分析

非线性系统描述

问题提出

  • 线性化方法只适用于小范围工作的光滑非线性系统,无法解释自激振荡等典型非线性行为
    • 相平面法:微分方程的图解法
    • 描述函数法:非线性近似分析方法

常见的非线性特性

  • 基本类别:死区、饱和、继电(理想,常规)、间隙、摩擦
    • 还有复合非线性、复杂非线性等
  • 非线性的基本特征:输入/输出之间不满足叠加原理

什么是非线性系统

  • 非线性系统:
    • 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的系统
    • 输出(状态)关于输入(初始状态)的关系不满足叠加原理的系统
    • 非线性微分方程是非线性系统的一种数学模型
      • 系统响应不仅与结构形式与参数有关,还与初始条件相关,初始条件不同解不同
        • 在此时积分需要注意上下限的问题

非线性系统的运动规律

  1. 稳定性分析复杂

    • 给出一个一阶系统,先由x’ = 0算出平衡状态,然后再由x’ ≠ 0算出运动形式方程
      • 稳定平衡状态:系统轻微偏离平衡状态后还能恢复
      • 稳定运动:运动受扰之后还能趋近于原运动
      • 非线性系统:可能有多个平衡状态,它们的运动稳定性取决于系统结构/参数+初始条件+输入
  2. 自由运动形式与初始条件有关

  3. 可能存在稳定的周期运动

    • 自激振荡:一定频率与振幅的稳定周期运动

    • 非线性系统没有外作用时也完全有可能产生一个甚至多个自激振荡

  4. 频率响应发生畸变

    • 出现高次谐波

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

  • 相平面法、描述函数法为主

常见非线性特性对系统的影响

非线性特性的等效增益

  • 静态非线性环节可视为伪比例环节,等效增益k为原点到非线性特性上特定点的斜率
    • 注意不是该点处切线斜率

死区非线性

饱和非线性

继电非线性

  • 与饱和的区别:
    • 饱和:只有系统等效开环增益大于临界值时才会发生自激振荡
    • 继电:k可取任意正数,无论K0为多大,均可发生自激振荡

间隙非线性

  • 等效增益
    • 兼具死区与继电环节的特征
    • 跨度大
  • 影响
    • 正弦响应输出平顶失真(输入反向造成,非饱和),增大系统的稳定误差
    • 输出相角滞后,振荡加剧

摩擦非线性

  • 等效增益
    • 动态:低速爬行
    • 稳态:增大稳态误差

相平面法基础

相平面的基本概念

  1. 相变量:系统的一组呈导数关系的状态变量
  2. 相平面:以相变量为直角坐标的平面,每个状态对应相平面上的一个点
  3. 相轨迹:相平面上状态对应的点随时间移动的轨迹曲线
  4. 相轨迹方程:描述相轨迹的曲线方程
    • 系统微分方程——相轨迹微分方程——相轨迹方程

二阶线性系统的相轨迹

  1. 典型二阶线性系统
    1. ξ = 0
      1. 相轨迹:同心椭圆,时间增大方向上半平面向右,下半向左
      2. 奇点
        1. 相轨迹上切线斜率不确定的点,通常等同于平衡状态
        2. 零输入典型二阶系统的原点:奇点、平衡点
        3. 无阻尼系统的特征根:纯虚根,相轨迹是封闭曲线,奇点为中心,时域响应为初值决定的周期等幅振荡运动
    2. 0 < ξ < 1
      1. 相轨迹:曲线是收敛的对数螺旋线
      2. 奇点:特征根为一对负实部的共轭复根;奇点附近相轨迹以螺旋线收敛于该点,称为稳定的焦点
      3. 时域响应:衰减振荡,趋于平衡
    3. ξ > 1
      1. 相轨迹

相轨迹作图法——等倾线法

极限环

由相轨迹求状态转移时间

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分析

相平面法分析步骤

  1. 求系统微分方程
    1. 选取相变量
    2. 分区域方程
    3. 开关线方程

描述函数

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

典型题目解题步骤

给出方程,求其相轨迹

  1. 找出开关线(让方程内某项跳变的x)

  2. 根据开关线分类讨论

  3. 算出相轨迹方程,并将其积分

  4. 画出相轨迹

    • 所画相轨迹是一般典型相轨迹的变形:

      • 典型二阶线性

        ξ < -1,非周期发散,不稳定节点,非振荡发散

        ξ = 0:同心椭圆,上半向右下半向左

        0 < ξ < 1:稳定螺旋线

        ξ > 1,两直线与一高次抛物线

由非线性特性,求描述函数,画出负倒描述函数

给出系统,求自振的振幅与频率

线性离散系统分析与设计

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

脉冲控制理论的建立与发展

  1. 发展背景
  2. 采样理论

什么是离散控制系统?

  • 存在离散信号的控制系统

离散控制系统的特点

信号的采样与恢复

  • 采样:香农采样定理
    • 实现前提:信号上限频率ωmax有限;润在理想低通滤波器
  • 恢复:保持器

零阶保持器的传递函数(ZOH)(必须记住

特点:

  1. 低通特性
  2. 高频泄露
  3. 逼近能力
  4. 简单易行

z变换性质:

(z变换有基本的表格,这个需要记住)

  1. 线性定理
  2. 实数位移定理
  3. 父位移定理
  4. z域尺度定理
  5. 卷积定理

z逆变换

  • 部分分式法

    • 将原分式转化为多个不同的分式之间的和或者差,再分别对这几个分式求z反变换,求出f(k),再写出f*(t)
  • 幂级数法(长除法)

    • 将分母展开,然后长除,分别写出z的负k次方的系数(也就是f(k)的值)。然后借此求出f*(t)
  • 常数法

  • 留数法(反变换公式法)

    • 将F(z)乘上z的(k - 1)次方,然后找出其极点。f(k)即为其两个极点用

情形1

F(z)是z的有理分式,F(z)/z的极点互异

情形2

F(z)是z的有理分式,F(z)/z存在多重极点

※基础的z变换需要记住

  • 初值定理与终值定理

    • 初值定理:

    • 终值定理:

      先判断:分母的各个相乘项中是否存在**|a0| >= a2**的情况。若存在则有单位圆外的极点,终值即f(∞)不存在

      若是没有该情况,

  • 用z变换求解差分方程

    步骤:

    1. 先对两端进行z变换
    2. 代入初值整理得方程的解的z变换X(z)
    3. 将方程的解的z变换转化为差分方程的解x(k)

脉冲传递函数

  • 求系统输出的z变换:
    • 首先求出输出的z变换与输入经过取样之后的z变换D(z)以及前向通道G(z)之间的关系
    • 然后求出D(z)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,
      • 用GH(z)代替C(z)的场合:X(z) = R(z) - C(z)直接成立,没有任何多余的系数
      • 注意如何合并连续环节:没有采样开关的、用导线连接的环节都可以直接合并
        • 一般说来,R不可以与后面的环节合并
    • 消去D(z),得到C(z)的最终表达式

状态空间分析方法

  • 现代控制理论研究分支:线性系统理论、滤波+辨识+控制
  • 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范围和方法
    • 状态空间法

状态空间方法基础

概念

  1. 状态与状态变量
    • 状态变量:完全确定动力学系统状态的最小一组独立变量
    • 状态变量数= 系统阶数 = 储能元件阶数和
      • 一般单变量运动系统都是二阶系统
  2. 状态向量、状态空间及状态轨迹
    • 状态向量:描述系统的n个状态变量构成的列向量
    • 状态空间:由状态向量x(t)张成的n维向量线性空间
  3. 系统输入输出
    • 输入:由外部环境施加到系统上的全部激励
    • 输出:能从外部环境量测到的来自系统的信息
  4. 状态方程、输出方程与状态空间表达式
    • 状态方程 + 输出方程 = 状态空间表达式

表达式建立

  • 建立方法:系统机理→微分方程→状态空间表达式(重要)

    1. 列出微分方程
    2. 定义状态变量
      1. 注意阶数。不能定义最高阶次的,因为后续求导求不出来
      2. 多加或者少系数没有关系
    3. 列出状态方程(就是每个状态变量的一阶导都写出来,合并成微分方程组)
    4. 写出输出方程

    注:

    1. 可以直接用传递函数导出状态空间表达式,也可以用矩阵形式、传递函数、框图
    2. 如果是求解在新的状态变量下的新坐标中的状态方程,应用矩阵求解比较方便。注意,无论是状态变量的一阶导还是状态变量本身,都需要更新。
  • SISO

    • 矩阵写小写字母
  • MIMO

    • 矩阵写大写字母
  • 线性定常系统动态方程一般形式

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

  1. 齐次状态方程的解

    • 纯量微分方程

    • 向量微分方程

      • 配凑法(类似高考通过求导后得到求导前)
      • 拉普拉斯变换
    • 状态转移矩阵

      • 性质:
        • Φ(0) = I
        • Φ’(t) = AΦ(t) = Φ(t)A;Φ’(0) = A
        • (t) = Φ(s-t)

传递函数矩阵

动态方程的可逆线性变换

  • 相似矩阵:一个矩阵经过可逆线性变换可以形成另一个矩阵
  • 新的A,B,C,D需要记住,根据P矩阵来算,X(后) = PX(前)
  • 性质:
    1. 特征多项式与特征值不变(相似变换不改变特征值)
    2. 传递函数阵不变
    3. Φ(上加一横)(t) = Φ(t)P

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

  • 可控性矩阵:S=[b,Ab,b]

    • 若rank S(矩阵S中不为零的子式的最高阶数)小于A的阶数,则不可控
      • 矩阵的秩的求解方法:将不同行进行线性变换后,非零行的个数
  • 可观测性矩阵:V=

    • 若rank V小于A的阶数,则不可观测
  • 传递函数:

    其中c、I、A、b都是矩阵,d为可能出现在y的表达式里的u的系数

  • 通过可逆线性变换:

    • 将动态方程变成可控标准形

      求S

      • 系统可控

      • 系统不可控,按照可控性进行分解

      ​ 取P为S的前两列,最后一列为

    • 将方程化为可观测标准形

      求V

      • 系统可观测

        1. 与求可控标准形一样求法
        2. 求S,然后通过S求P;取M=,然后将代替方法1中的P求解
      • 系统不可观测

        取P为V的前两行,最后一行为[0,0,1]

    • 求可观测子系统:求出的最后的A的靠左上的2×2矩阵,与求出的最后的b与c的前两项构成的矩阵

  • 由系统结构框图写出系统的状态方程表达式,并确定系统是否可控、可观测

    • 首先由系统框图写出含有状态变量的方程(拉氏变换形式)
    • 将以上方程变为微分形式
    • 将微分形式方程以矩阵形式表述,得到A,b,c
    • 按照之前的经验判断系统是否可控、可观测
  • 给出传递函数,列写对应系统的可控标准形与可观测标准形实现

  • 给出传递函数,列写对应系统的的约当形实现

    • 将传递函数化为不同的简单分式之间加减的结果
    • 然后设不同的分式为x1到x3,让Y(s)变为不同变量的线性运算结果
    • 最后求出x1到x3的导数与x1到x3与u的关系,以矩阵表示
  • 不可控实现、不可观测实现、不可控且不可观实现、可控且可观实现

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

  • 能否通过状态反馈将极点配置到某处,如有可能求出其状态反馈矩阵

    1. 方法1
    • 如果可控则可以配置
    • 令状态反馈矩阵为k=[k1,k2,k3],求出(A-bk)的特征式|sI-(A-bk)|
    • 根据想要配置到的坐标写出希望特征式,展开得各阶项系数
    • 让(A-bk)的特征式与希望特征式的各项系数相等,算出k
    1. 方法2
    • 如果可控则可配置
    • 算出系统特征多项式
    • 算出希望特征多项式
    • 两者的二次项及以下的差值为
    • 再由可控性矩阵,算出
  • 求一个方程的矩阵指数

  • 求具有特定特征值的状态观测器

    • 首先求V,看是否可观测(如果要求状态观测器,一般是可观测的)

    • 三阶:

    • 然后求,从中求,即的最后一列

    • 求出

      • 注意:此处的为化为可控标准型后的,不是原系统的,
    • 与希望的多项式比较,对应项系数希望特征式减去系统特征式,求出

    • 计算观测器方程

    • 二阶:

    • ,算,与希望特征式比对

    • 最后算出H

状态反馈与极点控制

  1. 状态反馈对可控可观性的影响
    • 可控性:针对单输入系统,状态反馈不改变系统的可控性,
    • 可观性:
  2. 状态反馈对闭环极点的影响
    • 引理:
      • 状态反馈前后可控标准型不变
      • 状态反馈不影响不可控的状态变量
    • 极点配置定理:单输入系统闭环矩阵(A-bk)特征值可以由k配置到任意位置的充要条件是原系统可控
  • 给出传递函数,并提问能否通过配置改变传递函数
    • 若原G(s)无零极点相消,则其动态方程的最小阶实现是可控与可观测的
    • 思路:状态反馈不改变零点,则通过将传递函数配置为分母可以与分子相消的形式消掉零点

稳定性分析

  • 稳定性分类:外部(通过输入输出反映,BIBO)、内部(Lyapunov稳定、渐进稳定)

    • 相平面:内部稳定性

    • 理想系统:外部稳定性

  • 外部稳定(BIBO稳定)

    • 脉冲响应函数法:算传递函数
      • 若对消,与c有关则不可观,与b有关则不可控
    • 得出极点p,小于0则BIBO稳定
  • 渐近稳定

    • 渐近稳定:算,得出特征值s(只要有一个大于0,则不稳定)

    • 李雅普诺夫方程式:

      其中:M为对称阵,N=I

自控复习课

7

相平面法

  1. 求微分方程

    1. 选取合适的相变量:一般选题目所给初始条件的变量
    2. 分区域列微分方程:把每个部件的微分方程写出来;然后将所有部件的微分方程合并,最终只含有相变量
    3. 开关线方程:根据最终得到的微分方程得到开关线方程(跳变时的x)
  2. 画相轨迹

    1. 根据开关线分区域,解微分方程,求出大致形状

    2. 算出一个区域的结束点(一个区域的轨迹与开关线的交点)

      (只算一半的形状就可以,因为以x轴为轴对称,最后是条封闭曲线)

  3. 运动分析

    1. 奇点、平衡状态

      1. 若为无阻尼系统,运动不衰减
    2. 极限环

    3. 周期运动

    4. 状态转移时间

      直线算法:路程/纵坐标大小

      如果不是直线也不是圆弧,用定义:

描述函数法

  1. 适用结构与条件

    N:静态奇对称(线性环节)

    G:良好低通特性(非线性环节,用公式)

    回路:系数为1

  2. 画N曲线与负倒描述函数

    1. 分析线性部分频率特性,画N曲线

      画起点、终点

    2. 分析非线性负倒描述函数

    3. 画出这两种曲线

  3. 稳定区域判断

    算出线性频率部分曲线与负倒描述函数相切时候的情况:先算出ω,

    再由ω与相切条件算出T

    稳定:全封闭逆时针不包围(?(这里注意,相切的情况也算不稳定)-1/N(X),圈数N=P

    (分析X一般在非线性环节的输入端)

  4. 自激振荡判断

    看非线性负倒描述函数与G(jω)的交点

    稳定区域到不稳定区域:不稳定周期运动

    不稳定区域到稳定区域:稳定周期运动(自激振荡)

  5. 计算振荡频率与振幅

※如何相平面法与描述函数法得出的结果矛盾,以相轨迹法为主

8

线性离散系统分析

  1. 求闭环脉冲传函步骤

    1. 标注采样信号,

    2. 列方程求C(z)

      分别求E(s)和C(s)

      采样运算,合并

    3. 求闭环脉冲传函

  2. z域稳定性判据(Jury判据)

    开环脉冲传函G(z)

    闭环特征方程:

    列朱利阵列(见ppt)

    特征根均位于单位圆内的充要条件

    n=2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简化:

  3. 输入r(t)单独作用下的稳态误差

    1. 误差传递函数
    2. 静态误差系数

最少拍控制器设计

  1. 典型输入

  2. 综合设计

  1. 具体过程
    1. 开环脉冲传函
    2. 闭环传函设计
    3. 最少拍控制器
    4. 控制误差
    5. 系统输出

9

系统可逆变换

传递函数实现

  • 约当标准型实现
  1. 传递函数化简
  2. 可控标准型
  3. 可观标准型

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

  1. 间接法
  2. 直接法

注意:可控情况下可以控制极点,但是无法改变零点(只能对消)

稳定性分析

  • 线性定常系统BIBO稳定——>所有极点都有负实部

  • 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(s)

    • 系统渐近稳定,则也BIBO稳定
    • 系统稳定且可控可观,则系统渐近稳定
  •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

    • 每一平衡状态Lyapunov稳定的充要条件:A无正实部特征值,零实部特征值均为单根
    • 唯一平衡状态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:A的所有特征值均有负实部
  •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,原点渐进稳定的充要条件:

    任给Q>0,…

  • Title: 自动控制原理(下)
  • Author: morimori0401
  • Created at: 2024-03-11 09:54:42
  • Updated at: 2024-08-29 14:45:55
  • Link: https://morimori0401.github.io/2024/03/11/自动空值原理(下)/
  •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
On this page
自动控制原理(下)